協和醫學院作為中國最早建立八年制醫學教育、居國家領銜地位和最具導向性的醫學院,在2018年開始推行以“4+4”為藍本的“3+5”人才培養模式。
據招生簡章介紹,其他專業的學生在本專業畢業并取得學士學位基礎上,通過學習一定的醫學基礎課程,符合醫學院報考條件后,可以參加協和醫學院入學考核。而新八年制課程就此分為三個大階段:分別是3年綜合大學本科,1.5年基礎(臨床前)教育階段和3.5年臨床教育階段。
“3+5”模式的重要優勢,是吸收擁有不同學科背景的人才加入醫學人才隊伍,使之成為醫學和其他學科間的紐帶和新進展的發端。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認為:“醫生群體中融入了多學科的基因,這一群體就會成為一個承載了人類所能夠承載最豐厚知識的群體?!?b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visibility: visible;"/>
醫學教育作為一種精英教育,包含博雅教育、基礎教育、臨床教育三個不同階段,每個階段的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均有巨大差異。這一特征在“3+5”模式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因此,在不同的教育過程關鍵點上,進行教育評價就非常必要了。北京協和醫學院,圍繞過程性評價的推進,形成檢測學習成效與教學效果,判斷優勢與不足,用于持續改進教學方案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今天,我們介紹一下協和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及過程性評價中關鍵點監測的應用方法。
北京協和醫學院案例
北京協和醫學院是世界一流醫科大學,自創建以來,始終堅持著醫學精英教育的辦學特色,辦學特征可以總結為“小規模、長學制、高進、優教、嚴出、以培養能力為主”。
醫學精英教育中的嚴出指的是嚴格的教學質量監控,長期以來北京協和醫學院牢牢的抓住教學質量這一個關系到學校生存的生命線,建成了結合日常監控、專項評估、教學效果分析,覆蓋了教學過程的全過程,以及教學管理的各個環節的循環閉合的一個教學質量的內部保證體系。
我們先對整個質量保障體系進行一個簡單的了解,再討論關鍵點質量檢測和評價結果運用。
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目標導向
根據OBE理念,教育的效果要具備實用性,符合社會需求。區別于強調學科知識體系系統性和完備性的學科導向,目標導向與社會需求更為接近。
目標導向,遵循的是反向設計原則,從國家要求、社會需求、行業發展開始,逆向到培養目標,再到畢業要求、課程體系。
北京協和醫學院邀請了國際和國內的醫學專家以及行業專家、學生代表、教師代表和用人單位代表共同來討論,最后修訂了臨床醫學8年制的專業培養目標。
修訂后的專業培養目標,特點就是在培養目標中清晰的界定了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建立起了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崗位勝任力模型。
培養目標指向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那么,如何用質量保證體系來使預期的培養目標和最終的教育結果相符合相一致?
過程關鍵點質量監測:學生中心
一般來說,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緊緊圍繞學生的發展來確定;教學內容根據對學生的期望而設計;師資與其它支撐條件判斷標準是是否有利于學生達成預期目標;評價的焦點是學生學習效果與表現;是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個別優秀學生。
北京協和醫學院以臨床的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崗位勝任力為基礎,設計了多個質量監測關鍵點。
主要包括:在臨床醫學專業三年級,開展預科進入基礎的綜合測評;四年級的基礎醫學綜合測評,對象是完成了基礎醫階段學習的學生;在六年級開展的臨床實習前綜合測評,對象是完成了見習,即將進入實習階段的學生;針對臨床醫學畢業生的畢業綜合測評體系,確認學生在畢業前達到了崗位勝任力的標準;最后一個關鍵點是針對臨床醫學專業的畢業生,主要測評學生的科研思維和科研方法,以及科學研究創新的能力。
為了確保這個教育質量監控,能在人才培養階段的主要目標上精準用力,北京協和醫學院特別強調在質量監測點的監測內容要與臨床專業的培養目標相對應。
以預科進入基礎綜合測評為例,它的測評內容就可以和5項目標相對應,包括良好的職業品質,具有醫學相關學科的堅實基礎,具有強烈的終身學習意識,具備良好的人際交流技巧,具有良好的國際學術交流能力。
監測內容不限于考試的形式,重視效果導向和能力培養,符合OBE理念和過程性評價的要求。
數據支撐評價運用:持續改進
李志義等人認為,成果導向的質量保證體系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它要求建立一種有效的持續改進機制,從而實現如下功能:能夠持續地改進培養目標,以保障其始終與內、外部需求相符合;能夠持續地改進畢業要求,以保障其始終與培養目標相符合;能夠持續地改進教學活動,以保障其始終與畢業要求相符合。
在關鍵點質量檢測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教學業務管理系統眾多、數據分散,學生培養成效與教師教學能力缺乏有效量化等問題表現得更為明顯。北京協和醫學院利用信息化技術,為學生建立學習績效和成長發展檔案,也幫助老師提高了崗位勝任能力,提升了保障工具交叉使用和評價結果利用效率,對于評價結果的運用有巨大價值。
質量關鍵點測評體系貫穿了教學全過程,一方面可以比較好的和這個內部過程的課程評價相互相印證,另一方面,它的培養維度、測評維度、畢業要求和職業醫師資格考試以及畢業生質量的測評維度有相似性,可以保證這個質量關鍵點的測評結果,能夠進行關聯性分析。
多種分析評價模型
通過將內部過程的這個質量評價工具與外部結果的質量評價工具更好地聯系在一起,可以為老師的教學改革與學校的教學決策提供一個更加科學充足的質量信息。
在教師方面,可以形成全面的教師個人電子畫像,快速掌握教師在校教學、科研、深造等發展情況,持續跟蹤教師能力發展,促進教學質量改進。
在學生方面,利用大數據技術聚合在各個業務系統中的學生數據,統一采集管理,進行多維度的學習成果和過程分析,形成可視化的智能成長電子檔案。
學生個人績效綜合分析
更值得期待的是,隨著數據的不斷積累,未來將會形成一個貫穿教學全程,基于勝任力的多維評價學生成長檔案,并且開展培養目標達成度分析,尋找到體系中尚需增強的測評環節和勝任力的維度,從而不斷完善關鍵點測評質量測評體系。
結語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傳統評價模式存在的時間周期長、過程靜態化、評估結果滯后等缺陷,已經成為教育質量保障需要面對的短板,發展教學質量監測和評估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新常態。
與之同時,教育質量的最準確評價因素主要來源于教育過程,也已成為一種共識。對教育過程的評價分析可以成為預測性指標,為教育管理機構、教師、學生指明改進方向,幫助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北京協和醫學院的關鍵點監測案例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啟發。
參考資料:
張男星,張煉,王新鳳,孫繼紅《理解OBE:起源、核心與實踐邊界——兼議專業教育的范式轉變》
李志義; 朱泓; 劉志軍; 夏遠景《用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引導高等工程教育教學改革》
陳平《AI時代:考試的秘密|現代教育評價觀:測量、評價、考試的區別及關系》
徐薇薇《教育過程關鍵點質量監測在北京協和醫學院的應用》
程欣然《高等職業教育過程性評價基礎理論研究》
馬細珍《高等教育監測評估理論與方法研究》
牛虧環《大學生學習過程評價研究》